欢迎来到中发网

客户端

首页> 解决方案> 资讯详情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

张景川
来源 : https://baijiahao.baidu.com/ 2022-01-06 13:26    点赞数:       阅读量:0   
如果我们想了解mini LED背光的技术优势和应用挑战,在大尺寸的TV上面更能完美体现,所以我们今天的应用分析就基于TV领域进行展开。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0


本文引自期刊论文,回顾近年来Mini-LED背光技术在显示产业的应用状况提出Mini-LED背光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Mini-LED背光技术在显示产业的应用状况



目前已展出或投入市场的多款产品: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1


基于Mini-LED背光产品的发展路线



各品牌厂商发布的Mini-LED背光的电子产品的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2


表1各品牌厂商发布的Mini-LED背光的电子产品参数



Mini-LED背光技术与目前行业上流行的其它显示技术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在材料上没有科学性难题,最容易也最快被量产并投入到市场中。



2018年5月的美国显示技术学会(Scociety of information display, SID)展上,京东方、友达、群创和华硕等公司,分别展出了15.24~68.58 cm(6~27 in)的基于Mini-LED背光技术的产品样机



2018年9月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e Funkausstellung Berlin,IFA)展上,TCL电子在行业内最早展示了基于Mini-LED背光技术的159.25 cm(65 in) TV样机



2019年3月TCL电子有限公司发布了使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高端电视75X10,这是全球第一款将Mini-LED背光技术应用于消费市场的产品



2020年,TCL电子在北美发布了低成本的Mini-LED背光电视R63系列,在维持高亮度、高对比度性能的同时,将LED的使用数量降低到3800颗,以此来降低成本。



此外,据媒体报告,韩国三星将于2021年首次推出自己的Mini-LED背光电视,预计出货量将超过200万台,市场需求将会很高。



三星以Mini-LED背光+QLED的产品挑战OLED电视。



这一新产品将加入包括QLED智能电视和Micro-LED电视在内的三星高端产品系列中,三星宣称Mini-LED电视将提供比目前市面上的QLED智能电视更好的体验。



三星在2021年的Mini-LED背光电视系列将包括139.7,159.25,183.75,209.15 cm(55,65,75,85 in)的显示器尺寸具备4K分辨率,以及多个Mini-LED局部调光区,可将现有显示器对比度由10 000∶1拉升至1 000 000∶1



采用直径为100~300 μm的超小型LED芯片作为背光源,每台电视使用8000~30 000个LED芯片。



以OLED为其代表技术的LG公司近日有消息称,将在CES 2021上展出最新使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QNED电视(Q代表量子点技术,N代表NanoCell系列名)。



LG QNED电视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Mini-LED背光技术,并拥有多达2500个控光分区。在面板层面,LG QNED电视将提供8 K分辨率和120 Hz刷新率的超高指标。



此外,美国的苹果公司,也在昨日发布其采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33.22 cm(12.9 in)的Ipad产品



综上所述,Mini-LED背光技术已经在消费产品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甚至有人说2020年是Mini-LED背光显示技术的元年,在2021年世界主流消费电子厂商将纷纷入局Mini-LED显示技术,切入点都是Mini-LED背光。



那么,Mini-LED背光在TV产品应用中到底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呢?



目前在TV显示技术领域,大的格局是LCD技术与OLED显示技术的竞争



相比传统LCD,OLED技术对LCD技术主导的TV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凭借其主动发光的特性,省却了LCD必需的背光源,首先在形态上带来的轻与薄是显而易见的,市场上厚度5 mm以下的OLED TV比比皆是



其次在画质方面也带来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对比度和可视角度两项指标上。



因为主动发光,所以不存在LCD TV的漏光问题,理论上不存在黑场漏光,即理论上讲对比度可以趋于无穷大



而LCD TV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通过对背光和屏两项技术进行不断升级改进,从而不断提升LCD技术的显示指标,使LCD TV产品无论在形态和性能上都能接近或者超过OLED TV



在这种大环境下,Mini-LED背光技术应运而生。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3


Mini-LED背光的技术优势



如图所示,首先,Mini-LED背光技术可以在理论上实现高密度的分区,在技术上可以大大提高LCD显示的动态对比度



其次,Mini-LED背光使用超多的芯片数量,每个芯片的驱动电流只有5~10 mA,而实际这些芯片的额定驱动电流通常都在50~100 mA左右,所以我们的使用电流远远低于其额定电流,而且由于Mini-LED背光方案中,LED芯片会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显示区域,散热面积大,热量分布均匀,这些特性都有助于实现Mini-LED背光TV产品的高亮度



高亮度高对比度再加上普遍应用于TV产品的量子点高色域技术,就可以在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Dynamic Range,HDR)层面超过OLED,增加LCD TV产品在终端的竞争力。



综上,Mini-LED背光技术已经在TV产品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甚至有人说2020年是Mini-LED背光显示技术的元年,在2021年世界主流消费电子厂商将纷纷入局Mini-LED显示技术,切入点都是Mini-LED背光。



外观形态上,由于Mini-LED背光方案通常混光距离(Optical distance,OD)较小,一般小于5 mm,这样在整机厚度上大大低于传统的LCD直下式背光产品,在外观形态上接近OLED,弥补LCD TV的短板,在高端机层面可以与OLED TV一较高下。



总之,综合显示性能外观形态这两个关键参数,Mini-LED背光技术可以助力传统LCD技术在成本提升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升产品竞争力,有在TV显示领域,助力LCD显示技术战胜OLED。



这是Mini-LED背光技术对于LCD最为重要的贡献和价值。



技术层面Mini-LED背光的难点



Mini-LED背光技术虽然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产品中,但仍然存在很多技术挑战。



在此,下面将从技术层面出发,分别阐述Mini-LED背光在芯片、巨量转移、缺陷管理、驱动技术、背板技术以及混色6个方面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与挑战。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4


Mini-LED背光面临的技术难点汇总



(1)芯片技术的难点



首先是芯片的良率问题



Mini-LED背光所用芯片因为受到线宽精度和电极遮光的影响,芯片自身的亮度降低,从而影响到Mini-LED背光所用芯片晶圆的良率。



目前Mini-LED背光所用芯片晶圆的裁切良率一般为75%左右



其次是波长一致性的问题



Mini-LED所用芯片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来生产,化学气相沉积法存在膜厚均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反馈到芯片性能上就是发光波长一致性的问题。



一般的LED产业采用多次分选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一个规格(Bin)的精度为2.5 nm,而Mini-LED背光技术所用的芯片,由于数量巨大,且涉及到亮度和色度一致性的问题,需要规格的精度达到1~1.5 nm才能满足应用的要求。



这样就同时对晶圆的品质(优化晶圆生长过程,提高芯片的波长一致性)和后续的分选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随着芯片尺寸的大幅减小,在小电流驱动下,芯片自身外量子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Mini-LED背光芯片在小电流下工作时,光电转换效率会大幅下降,相比绿光和红光芯片而言,蓝光芯片的光电转换效率下降幅度较小,能够满足实际产品的应用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基于Mini-LED背光的产品基本都采用蓝光LED芯片配合光转换材料实现白光发射,其中光转换材料的选择又以量子点材料为最佳,量子点材料的引入可以提升Mini-LED背光产品的色域。



(2)转移技术的难点



Mini-LED背光技术的芯片转移难度,虽然无法与Micro-LED和Mini-LED显示技术所需的巨量转移相提并论。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转移效率和良率的问题,转移效率和良率直接影响了Mini-LED背光产品的成本,例如目前183.75 cm(75 in)Mini-LED背光灯板加驱动的报价普遍在传统灯板加驱动报价的10倍以上。



两种背光之间的巨大价格差直接阻碍了Mini-LED背光技术在终端显示市场中的应用和推广。




Mini-LED
芯片的转移通过高速贴片机或固晶实现,Mini-LED芯片由于其焊点面积小,因锡膏检查设备(SPI)设备的检测精度不足,空洞率较高,容易造成焊点假焊的现象。



这两种转移方式均不可避免,尤其在通过回流焊之后,假焊现象更容易造成转移的不良



转移的精度和速度也是Mini-LED背光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难点,而且这两个技术指标相互矛盾。



通常情况下,首先保证转移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地提高转移速度



使用板上芯片封装(COB)转移方式的Mini-LED背光,要求转移精度在10~20 μm之间,目前行业内较好的固晶机,可以在保证此精度的前提下将转移速度提升至50 K



当然,也有使用激光转移技术的公司宣称转移速度可以达到200 K。



但无论如何,目前Mini-LED芯片转移技术的效率和速度离终端应用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3)缺陷管理的难点



此处缺陷的概念不仅是指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良,也包括了芯片的微缺陷不良基板和焊盘的不良、刷锡膏的不良等。



由于Mini-LED背光灯板使用相关部品的一致性和良率要求都比传统的背光灯板高得多,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转移制程的直通率和效率,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对相关部品进行自动的缺陷检测与筛查



芯片转移过程中的缺陷检测与筛查也必不可少;



例如在回流焊之前对焊盘位置和锡膏厚度的检测,在回流焊之后对于转移缺陷和死灯的检测,以及检测之后的自动维修



这些检测步骤和环节作为转移制程中良率的补充工艺,对Mini-LED背光灯板技术至关重要。



(4)驱动技术的难点



Mini-LED背光技术的驱动电流较小(<10 mA),这就对驱动IC控制电流的精度提出了高要求。



一般需要将Mini-LED背光的驱动电流精度控制在±1.5%范围内,才能提供稳定的画面输出,而一般传统LED背光的电流驱动精度仅为±10%左右



由于目前Mini-LED背光中使用的芯片数量较多整机功率增加,因此通常采用共阴式驱动IC,以此来降低Mini-LED的功耗和温度



为了降低驱动成本,Mini-LED背光使用的驱动IC通道数越来越多,需要提高多通道电流的稳定性和精度来满足应用的需求。



如果考虑到为红绿蓝 Mini-LED背光的需求,红绿蓝三基色芯片的驱动电流和电压均不同,且涉及到亮度和颜色一致性问题,届时将会对Mini-LED的驱动技术提出更高的挑战。



(5)背板技术难点



按照背板的材质可以分为玻璃基板印刷电路板(PCB



这两种基板各有优劣势,目前基本以印刷电路板为主,未来玻璃基板可能会成为主流。



印刷电路板玻璃纤维、金属层和各种图层复合在一起组成,具有很高的韧性不易因碰撞造成损伤。



印刷电路板制程成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搭配印刷电路板层叠厚度与线路,在开发阶段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发效率



印刷电路板的尺寸可以随意变化不受限制,驱动IC可放置在印刷电路板后面,减少无效区,提升拼接的兼容性。



但是印刷电路板存在成本高、尺寸稳定性差、基板本身的平整性差、受热或过回流焊后容易板材翘曲、驱动成本高等问题。



玻璃基板与印刷电路板相反,首先在做多层线路的时候,玻璃基板使用TFT的光罩工艺来制作线路,虽然初期开发时一次性投入大,但是玻璃基板成本低,以四层板为例,其价格预计仅为印刷电路板的1/3




而且玻璃
基板的平整度高(>99.9999%),适合大面积高精度的Mini-LED背光芯片的转移。



由于使用光罩工艺,玻璃基板的线路和焊盘的精度极高,与印刷电路板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如果用薄膜晶体管(TFT)的主控制板驱动,驱动成本将大大降低



尽管玻璃基板有以上这些优势,但仍有几个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是电流线损(IR Drop)问题,由于TFT基板的线路电迁移率低,电流的线阻较大,造成电流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流分布不均,从而造成亮度差异较大。




其次,TFT-LCD一般使用电压驱动,而Mini-LED背光技术使用的是电流驱动,电压驱动模式下较小的电压波动对于TFT-LCD的显示性能影响不大,但当
电压波动转换成电流波动时,对亮度的影响较大。



除此之外,还存在温升、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



(6)颜色形成的技术难点



Mini-LED背光使用蓝光芯片时,由于波长一致性、驱动电压、电流波动的影响,在背光全白场检测中经常出现白场亮度不均或色度不均的问题。



在传统产业中,波长一致性的问题通常通过混规格的方法来解决,但一般混规格都是在完成封装后再进行,将已经分好规格的LED按照不同算法选择混合。



而Mini-LED背光通常使用板上芯片封装的方案,芯片按照同一规格排布在蓝膜上,如果在转移过程中进行混规格就会降低转移的速度,同时大大增加转移的难度



所以目前颜色形成中出现的光色不均匀性的问题,一般使用增加膜片的层数和扩散度,或者使用D-Mura技术,但这些方法都会牺牲Mini-LED背光的亮度,增加功耗,进而容易造成热量集中等问题。



随着TCL、小米、康佳等各家电视品牌厂商纷纷导入Mini LED背光电视,技术及成本持续优化。



据行家说产业研究中心/SNOW Intelligence《微缩化LED时代,技术与市场评估研究报告》预估,2021年Mini LED显示应用将超过500万台。



从面积角度看,电视会是未来Mini LED背光的主要贡献者,至2025年为止累计占比将至七成以上。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5


本篇内容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 Mini LED背光主流的技术路线

  • 应用层面Mini-LED背光的难点

  • Mini LED背光产品主要应用市场



Mini LED背光主流的技术路线



①Mini SMD方案(简称“满天星”)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器件有Chip 1010、CSP1616、TOP3528等封装形式



选择满天星的方案,有几方面的考量,LED器件的方案更为成熟、可靠性更高,成本也相对可控,且容易维护



同时,能够降低PCB板的精度要求,从而降低PCB板的成本,在大尺寸、大OD值上面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



  • Mini LED Chip1010



可用于PCB基与玻璃基板的背光模组,采用倒装芯片,结合大角度五面出光技术,可以保证在大Pitch下实现小OD甚至OD0,达到减少灯珠的使用数量,优化成本方案。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6


②COB/COG集成方案



从产品趋势而言,集成方案一定会成为主流。



COB和COG的主要差异在于基板的差异,玻璃基板精度高,主要驱动上有优势,同时解决液晶面板产能富余的最好出海口,但考虑到产品的多样性、差异化等因素,PCB基板更有优势。



  • Mini LED COB(COG)




全自动的产线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灯驱合一灯驱分离方案,通过精细控制和管控保证解决拼缝、颜色一致性和可靠性等封装量产问题,同时对不同设计从OD0到OD20方案,能够实现500-20000分区的精细化控光,带给使用者极致的观看效果。



目前Mini COB背光产线已经实现自动化,产品工艺成熟稳定,产线全自动,生产效率高,品质有保障,规模化强。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7


采用领先的无接触式印刷技术,让COG实现了产业化的可能,同时搭配芯片的精准贴装技术,良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应用层面Mini-LED背光的难点



除了上篇文章的Mini-LED背光面临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在应用层面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下面将从技术必需性、价格、分区合理性、节能、环境光影响、光晕效应(Halo Effect)6个方面进行阐述。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8


Mini-LED背光技术应用挑战



(1)技术必需性



如前面在Mini-LED背光的定义中所述,在应用端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50~300 μm芯片存在的必要性。



这个尺寸范围内的芯片对应的Mini-LED背光对TV产品性能的提升幅度,使用满天星的背光方案或多分区的背光方案也可以达到。



在这里并不是否定Mini-LED背光技术的存在价值,而是需要整个行业根据其特性能够进一步开发出新的功能



从给消费者赋能的角度促进Mini-LED背光技术的发展。



(2)价格挑战



据专业机构估算,苹果公司在2021年3月发布Ipad Pro产品,该产品搭载了Mini-LED背光技术,尺寸为33.22 cm(12.9 in),预计使用10 000颗Mini-LED 芯片,预计其Mini-LED背光光源部分的成本比传统的同尺寸LCD显示屏高166%同尺寸OLED的显示屏高32%



使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65寸电视,在背光源部分的成本侧入式机型的148%传统直下式2倍



【前日,有媒体报道三星将会在下个月率先于瑞士发售本年度新款Neo QLED电视产品,而相关预售价也被曝出。



其中,在4K产品中,55英寸QN85A电视是所有电视中最便宜的一款,预计售价约2250美金(约合人民币1.45万元)



85英寸QN95A电视是本次4K电视中最贵的一款,预计售价约6760美金(约合人民币4.37万元)



而在8K产品中,65英寸QN800A电视预计售价为4840美金(约合人民币3.13万元)



85英寸QN800A电视预计售价为9000美金(约合人民币5.81万元)



从三星对新款Neo QLED电视定价来看,因为有miniLED背光的赋能显然在定价上不仅相比去年同尺寸QLED电视要贵出不少,甚至比同尺寸OLED电视定价也要高出一大截。】



高成本来自于芯片成本,转移、检测、修复的工艺成本多层电路基板的成本,多分区驱动造成的驱动成本



相比于产品本身采用了何种显示技术,消费者更加关心的是显示终端的性价比,所以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度降低Mini-LED背光技术的应用成本是该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光晕效应的影响



光晕效应即为光晕之意。



使用分区控制技术中,单位分区光扩散的区域既为光晕区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9


传统认为光晕的区域越小越好,但实际上如果真的将Mini-LED背光中的光晕做到极小,在实现区域调光技术中会出现类似于马赛克的效果,显示效果反而会下降



反之,如果光晕区域太大,也会大大影响Mini-LED背光实现高对比度的效果



所以如何能够量化的定义光晕效应,并且能根据实际需要选取终端需要的光晕值,是Mini-LED背光技术走向应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随着Mini-LED背光中的混光距离变化,产生的光晕效果不同,所需要的调制算法也就不同



所以光晕效应混光距离以及分区数量都有密切的关系。



如何配合液晶屏的类型和算法,定义并设计出合理的光晕值,对于发挥Mini-LED背光在终端应用中的最大价值尤为重要。



(4)分区的合理性



分区数量衡量Mini-LED背光技术重要指标,同时分区数量也是决定性能、方案以及成本关键参数


00:15


其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10


分区数量与性能、解决方案之间的衡量参数



从理论上讲,Mini-LED背光的分区数越多越好,如果能做到像素级分区,那么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越OLED的显示效果



但随着分区数量的上升,其驱动成本,LED的使用数量,背板线路的复杂程度都会造成成本的直线上升



此外,显示技术最终还是靠人眼评价和感知,理论参数值的提高不意味着人眼感知也能够提高。



通过设计并进行主观实验,确定人类对光晕效应的视觉感知极限。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11


峰值信噪比(PSNR)是一种用于量化显示图像和目标图像之间差异的评估指标,这个值在实际应用中应大于47.4 dB。



基于此,可以提出对分区数量的要求:



对于高对比度 5 000∶1的LCD面板,超过200个分区即可;



对于对比度 2 000∶1的LCD面板,需要超过3 000个调光区域。



所以如何在性能与成本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在保证人眼感知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分区的数量是显示终端在应用Mini-LED背光技术时的一个重要课题。



(5)环境光的影响



近几年关于环境光对对比度、色域影响的研究很多,环境光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研究人员深入其中,就在于终端工作的场景是伴随有环境光的。



而技术人员在测试显示终端性能的时候,通常是在暗室条件下测量,这样测量的显示指标并不能等同于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感知。



正是由于环境光对于显示效果,尤其是对比度有较大的影响,还诞生出了环境光对比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Mini LED背光】应用现状及技术难点12


此处无意深入讨论环境光对比度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LCD与OLED TV比较,当屏幕反光亮度大于或接近LCD背光的漏光亮度时,二者的显示效果就相接近了。



如果LCD的上偏光片使用了抗镜面(Antiglass,AG)和减反射(Antireflection,AR)处理工艺时,即使没有多分区的区域调光技术,LCD的显示效果,尤其是对比度的效果,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简而言之,在环境光的影响下,Mini-LED背光技术所提供的高亮度、高色域的性能也许比多分区更有价值。



那么如何衡量环境光影响下Mini-LED背光技术在TV终端的应用也将是直接影响到终端消费者体验的重要因素。



(6)节能



理论上Mini-LED背光技术的驱动电流小,又有分区控制技术的加持,因此Mini-LED背光技术的能耗被认为将远低于传统的LCD TV。



以183.75 cm(75 in)TV为例,一般传统的LCD TV 背光功率在250 W左右,但使用Mini-LED背光一般功率会超过350 W,高出的100 W主要有几个来源



低电流驱动芯片时,芯片的光电转换效率低,当驱动芯片数量增多后,驱动芯片的耗电量将会增加,此外驱动板使用低电压、大电流供电,会造成线损增加,电源效率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芯片厂家积极开发电流驱动下高效率的Mini-LED专用芯片



此外,使用多PN节复合(MJT)技术,将多个PN结复合,将芯片的驱动电压从原来3 V提高到12 V或24 V,以此来减少线损,提高电源的使用效率



在驱动IC方面,使用共阴极,动态节能,黑屏节能以及低转折节能等技术降低驱动IC的能耗。




从以上解决方案来看,未来一两年内,Mini-LED背光技术的功耗问题有望取得较大的进展。



Mini LED背光产品主要应用市场



Mini LED 自诞生以来便广受关注,其下游应用可覆盖RGB 显示屏、笔记本电脑背光、电视背光、手机背光、车载显示等诸多领域。



1)Mini LED 背光在电视大尺寸应用市场前景



因受制于量产良率,高分辨OLED TV长期面临着成本高的问题,而mini LED能够在相对合理的成本空间内实现曲面及窄边框显示效果。



且兼具宽色域、高对比度、薄型化特性,故有望在大尺寸电视背光领域一展身手,根据奥维云网统计。




截至2018年6月,电视重点销售尺寸为55英寸、32英寸、65英寸,其中增幅最大尺寸为65英寸。由此可见,
屏幕尺寸的不断增长是电视发展的重要趋势



鉴于MiniLED背光方案在高清大屏方面独特的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其必将在大尺寸电视领域有所作为。



①mini LED背光是LCD阵营对抗OLED的重要武器



尽管在高阶显示市场争夺战中,OLED曾凭借其高清、高画质、高对比度特性抢走了部分LCD的市场,一度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mini LED技术的加入,LCD方案的显示效果上已经不遑多让;



并且OLED技术自诞生以来广受诟病的高成本和低寿命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便给了LCD阵营重回高端显示市场的绝佳突破口。



此外,我们看到国内LCD及LED产业均已日趋成熟,产品价格均不断降低;所以有理由相信,mini LED+LCD的显示方案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平价,从高端渗透至大众。



②“超高清”显示时代来临,背光升级拉动Mini LED需求



2019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部委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按照 “4K先行、兼顾 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



4K和8K电视对高动态范围( HDR)、高色域、高对比度、高光效、高分辨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发展新型的LED背光源技术和产品意义重大。



应用新型的荧光材料(如窄发光谱荧光粉、量子点)和新型封装技术实现高清电视高色域需求,同时应用背光源的HDR或局部调光技术,实现高对比度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到2020年,预计符合要求的4K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将超过40%。



到2022年4K电视在全球渗透率到70%以上,对应1.75亿台 4K电视销量,而8K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将超过5%。



同时,液晶屏尺寸越大,背光模组所要求的LED器件数量也越多、尺寸也越大,从而对LED需求的拉动也越为明显。



③万物互联打开超高清显示成长空间



从中长期看,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管理方式逐步优化,市场对显示清晰度要求不断提高,小间距与 Mini LED渗透领域愈加广泛。



与此同时,万物互联时代智能终端将呈现井喷式增长,终端显示的机会和平台越来越多,也将极大拓宽超高清显示的成长空间。



2)Mini LED在手机小尺寸应用前景



①Mini LED实现“高屏占比”潜力无限



全面屏是手机显示技术的重要趋势。2017年各大一线手机品牌几乎均踏过80%屏占比门槛。



由于传统侧入式的背光方案需要给侧边背光源LED灯珠留下空间,传统“LCD+侧入式LED”背光方式无法在薄型化的前提下高屏占比。



而Mini LED的出现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将LED芯片尺寸微缩,在实现薄型化的前提下,采用的直下式LED背光,无需占用手机侧边空间。因此能够实现“高屏占比”显示效果。



此外,由于其可通过Local Dimming设计达到高动态范围的屏幕效果,因此能呈现更细致的屏幕画面。



不仅与OLED的屏幕厚度相差无几,表现效果也相当出色。可见,在小尺寸显示这个战场,极具潜力的mini LED同样有机会与当下炙手可热的OLED屏分庭抗礼。



②Mini LED背光高端屏助力摆脱垄断



目前,高端智能手机实现高屏占比的主流技术是OLED受制于专利保护及技术壁垒,OLED市场几乎被三星等少数厂商垄断,终端厂商的议价能力较差。



这在某种意义上妨碍了高屏占比手机向中低端机型渗透,此外OLED的屏幕的可靠性也有待接受更广泛的市场检验(如2018年底华为绿屏门事件)。



终端厂商亟需寻求OLED路径以外的,另一种经济实惠、且更加可靠的高端显示屏方案,于是Mini LED背光方案开始进入各大手机厂商的视野。



3)车载显示市场将会成为mini LED 背光继电视、手机以后的另一片蓝海



在车载显示中不管是采用OLED 显示屏,还是采用传统的TFT LCD显示屏,在制造成本与驾驶安全上,仍然有着很多不足。



而Mini LED属于在传统LED背光+TFT LCD显示屏的改良版本,采用直下式发光,精细的HDR 分区显示,在对比度大幅提升



可以实现低余辉待机外,能耗也大幅降低,还具有比OLED 更好的高温可靠性更高,寿命与TFT LCD一样长。



基于上述逻辑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车载显示市场将会成为mini LED 背光的另一片蓝海。



总结



如前所述,Mini-LED背光技术可以在外观形态、对比度、亮度、色域等方面助力LCD产品在与OLED 产品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Mini-LED背光技术并不是完全成熟的,与其它新型显示技术相比,也许没有科学级的问题要突破,但其自身的技术方案还没有成熟,从产业化的角度看,距离真正的大规模量产仍有差距



此外在应用上,也有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其中各个问题之间仍具复杂的关联性,分区数与成本,光晕,算法等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这方面我们仍然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研究,无法将单个要素的研究成果有机的整合起来,以达到综合用户体验、性能、成本的最佳Mini-LED背光技术方案。



面对即将到来的显示技术大爆发时代,Mini-LED背光技术已然成为当下研究最为火热也是最贴近量产的一项应用型技术。



除了目前已经成功商业化的基于蓝光芯片加量子点膜片光转换技术之外,未来基于红绿蓝 Mini-LED背光技术的开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从显示技术的发展来看,多色分开控制的红绿蓝 Mini-LED背光将会成为下一个技术热点。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剩下299
中发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
头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